水質監測是監視和測定水體中污染物的種類、各類污染物的濃度及變化趨勢,評價水質狀況的過程,被視為把脈水環境的科學之路。以下是對水質監測的詳細解析: 一、監測范圍 水質監測范圍廣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種各樣的工業排水等。 二、監測分類及項目
水質監測主要監測項目可分為兩大類: 反映水質狀況的綜合指標:如溫度、色度、濁度、pH值、電導率、懸浮物、溶解氧、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
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和農藥等。 有時為客觀地評價江河和海洋水質的狀況,還需進行流速和流量的測定。 三、監測對象
水質監測的對象包括: 地表水及地下水:進行經常性監測。
生產和生活過程:進行監視性監測。 事故:進行應急監測。 四、監測方法 當前我國水質監測技術主要以理化監測技術為主,同時還有其他多種技術作為補充,具體如下: 理化監測方法:包括化學法、電化學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離子選擇電極法、離子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等離子體發射光譜(ICP-AES)法等。這些方法通過測定水體中的化學成分、溶解物質、離子濃度等指標來評估水質。
生物監測方法:通過對水體中的生物指標進行觀察和分析,如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等,來評估水體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遙感監測技術:利用遙感衛星或無人機獲取水體表面的圖像和數據,通過分析水體的顏色、透明度、濁度等信息來評估水質。 自動監測技術:利用自動化設備和傳感器對水體進行實時監測,可以連續地獲取水質數據,如水質自動采樣器等。 快速檢測技術:利用光譜分析、電化學分析、生物傳感器等快速檢測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水質數據,提高監測效率。 五、監測意義 水質監測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保障人類健康: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資源,飲用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通過水質監測,可以及時發現水中的有害物質,避免因飲用水污染而引發的各種疾病。同時,水質監測也為衛生機構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有助于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疾病傳播。
保護生態環境: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水質的惡化會直接影響到生態平衡。通過水質監測,可以及時了解水體的生態狀況,預測其對生態的影響,為環境保護部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水質監測也有助于發現和解決水體污染問題,保護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促進水資源管理: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對于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通過水質監測,可以全面了解水資源的狀況,為水資源的規劃、分配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水質監測也有助于發現和解決水資源管理中的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六、發展趨勢 水質檢測方法和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多樣化、智能化和快速化。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檢測方法和設備不斷涌現,為水質監測提供了更多選擇和便利。同時,數據處理和模型預測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提高水質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這些發展趨勢有助于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水質監測是把脈水環境的科學之路。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方案、選擇適當的監測方法、進行樣品采集與處理、實驗室分析和結果評價等步驟的實施,可以全面了解水資源的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水體污染問題,保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