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用強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氧化劑的量,以氧的毫克/升(mg/L)來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是評價水體污染狀況的重要參數。COD測定儀憑借其操作簡便、快速高效等優勢,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排放監控等領域。然而,在實際測定過程中,多種因素可能導致測定結果出現誤差,影響對水質的準確評估。 一、樣品采集與保存環節 樣品采集的代表性和保存方式直接影響COD測定結果。若采樣點選擇不當,如未避開排污口、死水區等異常區域,采集的樣品無法真實反映水體整體狀況,會導致測定結果偏差。采樣過程中,若采樣器具未清洗干凈,殘留污染物會混入樣品中,改變樣品原有成分。此外,水樣保存條件至關重要。水樣中的有機物易被微生物分解,若未及時冷藏或添加適量保存劑,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有機物含量發生變化,會使測定結果低于實際值。例如,夏季高溫環境下,未冷藏保存的水樣,微生物活性增強,有機物分解加快,導致COD測定結果偏低。 二、試劑質量與配制環節 試劑是COD測定的核心物質,其質量和配制準確性對結果影響顯著。重鉻酸鉀、硫酸亞鐵銨等標準試劑若純度不足,含有雜質,會干擾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使測定結果產生偏差。試劑的濃度直接影響反應的化學計量關系,若配制過程中稱量不準確、定容體積有誤,導致試劑濃度偏離標準值,將使測定結果失真。如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濃度配制過高,在滴定過程中消耗的體積偏小,計算得到的COD值會低于實際值。此外,試劑的保存條件也不容忽視,若重鉻酸鉀受潮、硫酸亞鐵銨溶液被氧化,均會影響試劑的有效性,進而影響測定結果。 三、儀器設備環節 COD測定儀的性能和校準狀態是影響測定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儀器若長期未校準,其測量精度會下降,導致測定結果出現系統誤差。例如,儀器的加熱裝置溫度控制不準確,無法使反應體系達到規定的溫度,會影響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和程度,使測定結果不準確。比色池的清潔度對吸光度的測量至關重要,若比色池內有污漬、劃痕或氣泡,會導致吸光度測量值出現偏差,進而影響COD值的計算。此外,儀器的穩定性也會影響測定結果,若儀器在測定過程中出現漂移,會使讀數不穩定,增加測定誤差。 四、操作過程環節 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操作規范性對COD測定結果影響較大。在樣品消解過程中,加熱時間、溫度控制不準確,會使有機物氧化不完全或過度氧化,導致測定結果偏高或偏低。例如,消解時間不足,有機物未被充分氧化,會使COD測定結果偏低;消解溫度過高,會導致部分氯離子被氧化,干擾測定結果。滴定操作時,滴定速度過快或終點判斷不準確,會使滴定體積誤差增大,影響COD值的計算。此外,樣品的加入量、試劑的添加順序等操作細節若不符合標準要求,也會引入誤差。 五、環境條件環節 環境溫度、濕度等因素可能對COD測定產生間接影響。溫度變化會影響試劑的性質和反應速率,例如,在較低溫度下,重鉻酸鉀與有機物的反應速率減慢,可能導致消解不完全,使測定結果偏低。濕度過高可能導致試劑受潮、儀器內部元件受潮,影響儀器性能和試劑質量,進而影響測定結果。此外,實驗室的通風條件不佳,可能會使揮發性有機物在實驗室內積聚,干擾測定過程,導致結果誤差。 六、結論 COD測定儀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受樣品采集與保存、試劑質量與配制、儀器設備、操作過程、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為提高COD測定結果的準確性,需在各個環節嚴格把控。采樣人員應科學選擇采樣點,規范采樣操作,做好樣品保存;試劑管理人員要確保試劑質量,準確配制試劑;儀器維護人員需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準和維護,保證儀器性能穩定;操作人員應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嚴格按照標準流程進行操作;同時,要關注環境條件對測定的影響,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控制。只有全面、細致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才能有效降低COD測定結果的誤差,為水質監測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