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油儀作為環境監測、水質分析等領域的關鍵設備,其存放狀態直接影響儀器性能與使用壽命。科學合理的存放管理需從環境條件、存放位置、防護措施、維護管理及安全規范五個維度綜合考量。 
一、環境條件控制 溫度控制:存放環境溫度應維持在 5℃~35℃范圍內。溫度過高可能導致儀器內部電子元件加速老化、光學鏡片鍍膜性能衰減;溫度過低則可能使光路系統出現冷凝水,影響紅外光的傳輸與檢測準確性。需避免將儀器置于空調出風口、暖氣旁或陽光直射區域,防止溫度劇烈波動。 濕度控制:相對濕度需保持在≤70% RH 的干燥環境中。高濕度易導致電路板受潮短路、光學元件霉變,尤其在梅雨季節或南方潮濕地區,需配置除濕設備或在存放柜內放置干燥劑,并定期更換。低濕度環境下(如北方冬季),則需防止靜電積累對精密電路的干擾,可搭配加濕器維持適度濕度。 防塵與通風:儀器存放空間需保持潔凈,空氣中的粉塵、顆粒物若沉積在光學鏡片或檢測器表面,會造成光信號衰減與檢測誤差。建議將儀器置于防塵柜或專用實驗臺,定期用無塵布擦拭外殼,存放區域應避免與粉塵源(如通風口、走廊)直接相鄰,同時保持空氣流通,防止異味或腐蝕性氣體積聚。 二、存放位置規劃 防振動與沖擊:紅外測油儀的光路系統對機械振動極為敏感,長期處于振動環境(如靠近離心機、壓縮機或走廊過道)可能導致鏡片位移、光路偏移,影響檢測數據的重復性。存放時需選擇遠離振動源的穩固臺面,必要時在儀器底部加裝減震墊,避免頻繁移動或碰撞。 防電磁干擾:儀器應遠離強電磁場設備(如變壓器、大型電機、微波爐),電磁輻射可能干擾儀器內部電路的信號傳輸,導致數據波動或誤判。建議存放位置與干擾源保持至少 1 米以上距離,若無法避免,可對儀器進行電磁屏蔽處理(如使用金屬防護罩)。 防化學腐蝕:存放區域需杜絕揮發性化學試劑(如酸、堿、有機溶劑)的侵蝕。化學氣體可能與儀器外殼材料或光學元件發生反應,破壞涂層或導致透光率下降。建議將儀器與化學品分區域存放,若實驗室內存在化學操作,需確保存放空間具備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 三、防護措施落實 正確收納與包裝:若儀器需長期存放(超過 3 個月),應使用原裝包裝箱或專用防震包裝材料,內部填充泡沫或海綿固定主機、光路系統及配件,避免運輸或存放過程中發生位移。對于可拆卸部件(如比色皿、采樣探頭),需單獨密封存放,防止磕碰或污染。 防塵與防潮覆蓋:日常存放時,需使用防塵罩完全覆蓋儀器,防塵罩材質應選擇透氣、防靜電的布料,避免使用塑料薄膜(可能產生靜電或冷凝水)。若存放環境濕度較高,可在防塵罩內放置濕度指示卡,實時監控內部環境,當指示卡變色時及時更換干燥劑。 電源與線路管理:長期存放時,應斷開儀器電源,并拔下所有外接線纜(如電源線、數據線),防止雷擊或電壓波動對電路造成損害。線纜需整理收納,避免纏繞拉扯,接頭處可用防塵帽保護,防止灰塵堆積。 四、定期維護管理 周期性通電檢查:即使長期存放,也需每 1~2 個月對儀器進行一次通電預熱(30~60 分鐘),利用內部元件運行產生的熱量驅散潮氣,防止電子元件受潮失效。通電時可觀察儀器指示燈、顯示屏是否正常,確認光路系統無異常噪音或閃爍。 部件功能性測試:定期對關鍵部件進行簡易維護,如用無水乙醇擦拭比色皿內壁(避免刮傷)、檢查光路窗口是否清潔、校準儀器零點與基線。若發現鏡片有污漬或模糊,需使用專用光學鏡頭紙輕輕擦拭,禁止用手或普通紙巾觸碰鏡面。 記錄與監控:建立儀器存放臺賬,詳細記錄存放環境的溫濕度數據、維護時間及操作內容,便于追溯設備狀態。若發現環境參數異常或儀器性能波動,需及時排查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問題積累影響后續使用。 五、安全規范遵守 存放區域需明確標識 “精密儀器存放處”,禁止非專業人員隨意觸碰或移動儀器。若涉及多人管理,需制定統一的存放與維護標準,避免因操作差異導致設備損壞。此外,需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強化對儀器精密性與存放要求的認知,從操作規范層面降低人為失誤的可能性。 通過嚴格落實上述存放要點,可最大限度減少環境因素與人為操作對紅外測油儀的損害,確保設備在啟用時保持最佳性能狀態,為后續水質油類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