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五日生化測定儀長時間停用(通常超過 1 個月)的保存需聚焦 “防污染、防老化、防損壞” 三大目標,針對儀器核心部件(培養瓶、傳感器、管路、電路)的特性制定針對性措施。保存不當會導致管路堵塞、電極失效、部件老化等問題,不僅影響下次使用,還可能縮短儀器壽命。科學的保存方法需形成 “清潔 — 干燥 — 防護 — 環境控制” 的完整流程,確保儀器重啟時能快速恢復正常狀態。 核心部件的清潔與預處理是保存基礎。培養瓶需徹底清洗:先用自來水沖洗殘留樣品,再用 5% 硝酸溶液浸泡 2 小時(去除生物膜),之后用去離子水沖洗至中性,倒置在潔凈架上自然晾干(避免陽光直射)。若培養瓶帶有密封蓋,需取下密封圈單獨清洗(用中性洗滌劑),晾干后涂抹少量硅脂(食品級)防止硬化,再裝回原位。溶解氧電極是關鍵部件,需先在飽和亞硫酸鈉溶液中浸泡 10 分鐘(去除電極表面氧膜殘留),用去離子水沖洗后,放在干燥濾紙上吸干水分,避免殘留液體在電極表面結晶。 管路系統的保護需避免殘留與堵塞。儀器內部的樣品管路和空氣管路需排空殘留液體:通過手動操作使管路處于 “排空” 狀態,若配備清洗功能,可運行一次 “空氣吹掃” 程序(持續 3 分鐘),確保管路內無液體殘留。對于易滋生微生物的管路(如樣品傳輸管),需用 0.1% 次氯酸鈉溶液循環沖洗管路 10 分鐘,再用去離子水沖洗至無殘留,最后用氮氣吹掃管路至完全干燥。管路接口處需用防塵帽密封,防止灰塵進入;軟管類部件需避免過度彎曲(彎曲半徑≥5cm),可懸掛或平鋪存放,防止折痕導致的管路堵塞。 電路與光學部件的保存需防潮防塵。主機需斷開所有外接電源(包括電源線、數據線),用干燥軟布擦拭外殼及操作面板,去除表面灰塵和污漬。顯示屏需用專用保護膜覆蓋,避免長時間暴露導致屏幕老化;若為觸摸屏,可在表面噴灑少量防靜電清潔劑(擦拭后晾干),防止靜電吸附灰塵。光學檢測模塊(如熒光檢測器)需保持光路潔凈,可在樣品室放入少量干燥劑(硅膠),并關閉艙門密封,干燥劑需每月更換一次(若發現變色需立即更換)。電路接口需用絕緣帽覆蓋,防止潮氣侵入導致接觸不良。 存放環境的控制需穩定且適宜。儀器需放置在干燥通風的室內(相對濕度≤60%),避免陽光直射、高溫(環境溫度 10-30℃)或低溫(不低于 5℃)環境,遠離暖氣、空調出風口等溫度驟變區域。存放臺面需平整且防潮(可鋪墊防水板),避免地面潮氣通過臺面傳導至儀器底部。若環境灰塵較多,需為儀器套上專用防塵罩(透氣材質),罩內放置防潮袋(不含腐蝕性物質),但需避免防塵罩完全密封(預留微小縫隙保持空氣流通)。培養箱等帶有加熱功能的部件,需確保內部無任何雜物,關閉所有功能開關,避免誤啟動造成損壞。 易損部件的單獨保存需特殊防護。攪拌子、密封圈等小部件需分類放入干燥的密封盒(每個部件用濾紙分隔),并標注部件名稱和型號,避免混淆或丟失。溶解氧電極的膜帽若為可拆卸式,可取下單獨存放(放入原包裝),電極本體需放入專用保護盒(內墊海綿),避免碰撞導致的電極損壞。試劑瓶需清空殘留試劑,清洗干燥后擰緊瓶蓋,與未使用的試劑分開存放,避免混淆;已開封的試劑需檢查是否在有效期內,過期試劑需按規定處理,不得留存。 定期檢查與維護需貫穿保存期。每 2 個月需對儀器進行一次狀態檢查:打開防塵罩通風 30 分鐘,更換樣品室和電極存放處的干燥劑;檢查管路是否有老化或破損,接口密封是否完好;對溶解氧電極進行外觀檢查(無裂紋、無變形),若發現電極表面有霉斑,需重新清潔后再保存。培養瓶等玻璃器皿需檢查是否有劃痕或破損,有問題的需及時更換。檢查過程中避免頻繁拆裝部件,減少不必要的接觸導致的損壞。 重啟前的準備需循序漸進。長時間存放后首次使用前,需拆除所有防護措施(防塵罩、密封帽等),放置在正常環境中靜置 2 小時(適應環境溫濕度)。先進行外觀檢查(部件是否完好、連接是否松動),再接通電源(先不通電,檢查電源適配是否正常),確認無異常后開機預熱(按說明書要求,通常 30 分鐘)。核心部件需重新校準:溶解氧電極需進行零點和跨度校準,培養瓶需用標準溶液驗證密封性,管路需運行一次清洗程序,確保所有部件恢復正常功能。 BOD五日生化測定儀的保存并非簡單閑置,而是通過系統性措施維持部件的初始狀態。每個環節的操作需記錄在案(包括保存日期、檢查時間、部件狀態),形成完整的保存檔案,為下次使用提供參考。科學的保存方法能顯著降低儀器故障概率,確保重啟后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同時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從長期來看能減少維護成本和時間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