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六價鉻測定儀檢測依賴顯色反應(如二苯碳酰二肼法)將六價鉻轉化為紫紅色化合物,顯色不完全會導致吸光度偏低、測量值偏小,需從試劑狀態、反應條件、操作規范等維度排查原因,通過針對性調整恢復顯色效果。 一、試劑問題 二苯碳酰二肼(DPC)試劑需現配現用,若存放超過 24 小時(冷藏條件)或見光保存,會因氧化失效導致顯色能力下降,表現為溶液顏色偏淺或無明顯變化,需重新配制試劑(用丙酮溶解 DPC,避免加熱)并避光儲存。顯色劑濃度不足也會影響反應,需按標準比例配制(通常 0.2% 濃度),確保與六價鉻充分反應。硫酸等輔助試劑若純度不足(含還原性雜質),會還原部分六價鉻,導致顯色不完全,需更換優級純試劑,同時檢查試劑是否在有效期內。 二、反應條件控制不當 六價鉻與 DPC 的顯色反應需在酸性環境中進行(最佳 pH1.0-1.5),若酸加入量不足(pH>2),反應速率減慢且顯色強度降低,需按比例補加硫酸(如每 50mL 水樣加 1+1 硫酸 0.5mL),并用 pH 計驗證酸度。溫度過低(<15℃)會導致顯色反應不完全,可將顯色后的比色管置于 25-30℃水浴中加熱 5 分鐘,加速反應進行;溫度過高(>35℃)會使試劑分解,需控制環境溫度或縮短反應時間。反應時間不足(少于 10 分鐘)會導致顯色未達穩定狀態,需嚴格計時,確保顯色時間在 10-15 分鐘內(超過 20 分鐘可能褪色)。 三、水樣預處理缺陷 水樣中懸浮物過多會吸附六價鉻或遮擋光線,導致顯色后溶液渾濁、吸光度異常,需用 0.45μm 濾膜過濾水樣,去除顆粒物后再顯色。水樣中若含還原性物質(如 Fe2?、硫化物),會還原六價鉻為三價鉻,使顯色劑無法與之反應,需先加入過量高錳酸鉀氧化還原性物質,再用亞硝酸鈉去除過量高錳酸鉀(至褪色),最后加入尿素消除亞硝酸鈉干擾。高濃度有機物會與顯色劑競爭反應位點,需通過加酸消解去除有機物后再測定。 四、操作規范偏差 顯色劑加入順序錯誤(如先加顯色劑后加酸)會導致局部酸度不足,需嚴格按 “先加酸調節 pH,再加顯色劑” 的順序操作,加試劑后立即混勻。比色管未清潔干凈(殘留還原性物質)會污染水樣,需用 10% 硝酸浸泡器皿 2 小時,沖洗干凈后使用。顯色后的溶液若產生氣泡(如混勻時劇烈振蕩),會影響吸光度測量,需靜置至氣泡消失后再放入儀器檢測,避免氣泡附著在比色皿壁上。 五、儀器與耗材問題 比色皿若有劃痕或內壁掛壁,會導致顯色液分布不均,表現為局部顏色偏淺,需更換完好的比色皿,使用前用顯色液潤洗 2 次。儀器光源波長偏離(六價鉻顯色最佳波長 540nm)會導致吸光度檢測不準,需校準儀器波長,確保在 540±2nm 范圍內。若更換比色皿或儀器后顯色效果異常,需檢查比色皿配對性(透光率偏差≤2%),同時確認儀器檢測池清潔無污漬。 六、顯色不完全的驗證與預防 取已知濃度的六價鉻標準溶液(如 1.0mg/L)按流程顯色,若仍顯色不完全,可排除水樣干擾,聚焦試劑與反應條件問題。日常檢測需同步做陽性對照(標準溶液顯色),若對照顯色正常,說明問題出在水樣預處理;若對照也顯色異常,則需排查試劑與儀器。建立顯色條件記錄(溫度、pH、反應時間),便于追溯偏差原因。通過嚴格控制試劑質量、優化反應條件及規范操作,可有效避免顯色不完全,保障六價鉻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