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總磷測定儀的光學系統是檢測精度的核心保障,其故障會直接影響吸光度測量的準確性,具體表現可通過數據異常、操作反饋及物理狀態等多維度識別。這些故障信號既包括數值上的偏差,也包括曲線形態的異常,需結合檢測流程綜合判斷。 
一、吸光度基線異常 空白吸光度突然升高是典型信號 —— 正常狀態下,空白溶液(超純水加顯色劑)的吸光度應穩定在 0.005-0.02Abs,若某次測量突然升至 0.03Abs 以上,且更換空白溶液后仍無改善,基本可判定光學系統存在污染。這種升高多因比色皿透光面殘留顯色劑結晶(呈淡藍色斑點),或樣品池內有液體殘留(形成折射層)。若空白吸光度持續波動(如 30 秒內變化超過 0.005Abs),則可能是光源穩定性下降,常見于鎢燈使用超過 500 小時后,燈絲老化導致發光強度不穩定,此時即使無樣品測量,儀器顯示值也會呈現無規律跳動。 二、校準曲線形態異常 正常校準曲線應呈嚴格線性,濃度與吸光度呈正比例關系,相關系數 R2≥0.999。若低濃度點(如 0.1mg/L、0.5mg/L)吸光度偏高,而高濃度點(如 2mg/L、5mg/L)吸光度偏低,形成 “上凸曲線”,多為光路聚焦不良 —— 透鏡表面污染或位置偏移,導致低濃度時散射光混入檢測信號,高濃度時主光路透光率不足。若曲線出現明顯拐點(如 1mg/L 后吸光度不再隨濃度升高),可能是檢測器飽和,因光源強度過高或檢測器靈敏度異常,超過其線性響應范圍。此外,校準曲線斜率突然下降(如從正常的 0.2Abs/mg/L 降至 0.15Abs/mg/L),說明光學系統透光率下降,需檢查濾光片是否老化(透光率降低)或比色皿透光面劃傷(散射增強)。 三、測量值穩定性變差 同一顯色后樣品連續測量 5 次,正常偏差應≤2%,若偏差突然擴大至 5% 以上,且排除比色皿未放穩等操作因素,需考慮光學部件問題。光源閃爍會導致測量值忽高忽低,尤其在觀察儀器側面時,可發現光源發光強度明顯波動(肉眼可見的明暗變化)。檢測器故障則表現為測量值單向漂移 —— 連續測量時數值逐漸升高或降低,且無回穩趨勢,這是檢測器光電轉換元件性能衰退的信號,常見于長期在高濕度環境下使用的儀器。 五、特定波長響應異常 總磷測定的特征波長通常為 700nm 左右,若儀器在該波長下的吸光度明顯低于其他波長(如 680nm、720nm),而標準溶液顯色正常(呈藍色),說明對應波長的濾光片失效。這種失效可能是濾光片表面鍍膜脫落(呈局部透明斑點),導致特定波長光線無法有效過濾,檢測信號混入雜光。此外,若更換不同批次比色皿后,同一濃度樣品的吸光度差異超過 3%(排除比色皿本身誤差),則可能是光路定位偏差,比色皿放入后透光中心未與光路對齊,導致部分光線被比色皿壁遮擋。 六、物理狀態異常 光源發出的光線顏色異常是直觀信號:正常鎢燈應呈穩定白光,若發光偏黃或偏紅,說明燈絲老化;若出現閃爍性明暗變化,可能是燈座接觸不良(有氧化層或松動)。檢測器窗口若出現霉點(高濕環境下),會呈現不規則深色斑點,導致吸光度測量值普遍偏高,且隨霉點擴大逐漸加重。樣品池內若有劃痕(如比色皿多次撞擊),會在光路通過處形成散射區,表現為所有樣品的吸光度均偏高,且偏差程度隨樣品濃度升高而增大(高濃度樣品顯色深,散射影響更明顯)。 七、與其他系統故障的區分 光學系統故障的核心特征是 “僅影響吸光度相關數據”,而對消解溫度、計時等功能無影響 —— 例如,若測量值異常但消解器能正常升溫至 120℃,則可排除電路系統整體故障。此外,光學故障導致的偏差具有可重復性:同一故障狀態下,重復測量同一樣品會出現相似的偏差規律(如始終偏高 10%),而試劑問題導致的偏差多無規律(忽高忽低)。 識別這些故障表現后,可初步定位問題部件:空白吸光度升高優先檢查比色皿和樣品池清潔度;校準曲線線性差重點排查光路聚焦和濾光片;穩定性差則需關注光源和檢測器。及時捕捉這些信號并干預,能避免故障擴大,減少對檢測數據的影響 —— 例如,發現光源閃爍后及時更換,可防止燈絲突然斷裂導致檢測中斷。日常使用中,定期記錄光學系統關鍵參數(如空白吸光度、曲線斜率),建立變化趨勢檔案,能在故障明顯表現前提前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