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氨氮測定儀作為水環境監測中常用的精密儀器,能快速檢測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含量,為水質評價提供重要數據。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樣品特性、操作方法、儀器狀態等因素影響,常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幾種常見問題及分析: 一、樣品干擾導致結果偏差 水體成分復雜,其中的干擾物質是影響測定儀檢測結果的常見因素。對于COD檢測,當水樣中含有氯離子時,會與重鉻酸鉀等氧化劑反應,導致COD測定值偏高,尤其在高氯廢水(如海水、化工廢水)中,這種干擾更為明顯。而氨氮檢測時,水樣中的余氯會與氨氮發生反應,使氨氮測定值偏低;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水樣可能與顯色劑反應,產生渾濁或異色,干擾吸光度測定,導致結果不準確。 此外,水樣中的懸浮顆粒物若未經過濾處理,會附著在比色皿壁上,遮擋光路,影響吸光度的測量,進而造成結果偏差。因此,檢測前需根據水樣特性進行預處理,如添加掩蔽劑消除氯離子干擾、通過蒸餾或吸附去除有機物、過濾去除懸浮顆粒等。 二、試劑問題引發的檢測異常 試劑的質量和使用狀態直接影響測定儀的檢測效果。若試劑純度不足,含有干擾雜質,會在檢測過程中參與反應,導致空白值偏高或檢測結果異常。例如,COD檢測所用的重鉻酸鉀溶液若含有還原性雜質,會使空白實驗的耗氧量增加,進而影響樣品COD值的計算。 試劑保存不當也是常見問題。氨氮檢測中的納氏試劑易受光、溫度影響而分解失效,若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或儲存溫度過高,會導致試劑顏色變深、靈敏度下降,無法準確顯色;COD試劑中的硫酸銀作為催化劑,若吸濕結塊,會降低催化效率,使反應不完全,導致COD測定值偏低。此外,試劑過期后,有效成分含量降低,也會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需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的要求保存和使用,并定期更換過期試劑。 三、操作不規范帶來的誤差 操作步驟的規范性對檢測結果至關重要,多個環節的操作不當都可能引發問題。取樣量不準確是常見的操作失誤,若取樣時未平視刻度線、移液器未校準,會導致實際取樣量與設定值不符,使檢測結果偏高或偏低。例如,氨氮檢測時取樣量偏少,而顯色劑加入量固定,會導致顯色濃度偏高,計算出的氨氮值偏大。 消解過程的控制不當也會影響結果。COD檢測需要在特定溫度(如165℃)和時間(如20分鐘)下進行消解,若消解溫度不足或時間過短,水樣中的有機物不能完全氧化,會導致COD值偏低;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則可能使部分試劑分解,引入誤差。氨氮檢測時,顯色反應需要在適宜的pH值和溫度下進行,若未按要求調節pH值,或顯色時間不足、過長,都會影響顯色效果,導致吸光度測量不準。 四、儀器自身狀態異常影響檢測精度 測定儀的硬件狀態和校準情況是保證檢測精度的基礎。比色皿若未清潔干凈,內壁殘留的試劑或污漬會導致吸光度測量偏差,尤其是檢測高濃度樣品后,若未及時清洗,殘留物質會污染下一個樣品。光源系統老化也是常見問題,隨著使用時間增長,光源強度會逐漸減弱或不穩定,導致吸光度測量的重復性變差,同一水樣多次測量結果差異較大。 儀器長期未校準會使檢測結果產生系統誤差。COD和氨氮測定儀都需要定期用標準溶液進行校準,若校準周期過長,儀器的光學系統、電路系統可能發生漂移,導致標準曲線偏離實際,檢測結果整體偏高或偏低。此外,儀器的散熱不良會影響內部電子元件的穩定性,在連續檢測多個樣品時,若儀器溫度過高,可能導致檢測數據波動。 五、環境因素造成的檢測波動 檢測環境的溫濕度、光線等條件也可能對測定儀產生影響。溫度劇烈變化會影響試劑的反應速率和吸光度,例如氨氮顯色反應的最佳溫度通常在20-25℃,若環境溫度過低,顯色反應緩慢,顏色偏淺;溫度過高則可能導致顯色劑分解,影響測定結果。 強光直射會干擾比色過程,若測定儀放置在陽光直射的位置,光線會進入比色室,干擾光路系統對吸光度的測量,導致數據不準確。此外,環境中的振動可能使儀器內部部件松動,影響光路對準,長期處于粉塵較多的環境中,灰塵會附著在光學元件表面,降低透光率,因此需將儀器放置在溫濕度穩定、避光、無振動、潔凈的環境中使用。 六、結語 了解這些常見問題的成因,在實際操作中針對性地采取預防和解決措施,如加強樣品預處理、規范操作流程、定期維護校準儀器等,能有效提高COD氨氮測定儀的檢測精度,確保監測數據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