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COD測定儀因小巧靈活、便于現場檢測的特點,在水質應急監測、野外采樣等場景中被廣泛應用。其檢測精度受操作方法、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通過科學規范的操作和針對性調整,可有效提升檢測準確性。 一、檢測前的準備工作 1、水樣采集與預處理:采集水樣時,應使用潔凈的玻璃或塑料容器,避免容器內壁殘留的雜質影響檢測。若水樣中含有較多懸浮物或顆粒物,需用0.45μm濾膜過濾,去除雜質——這些顆粒可能吸附COD檢測所需的氧化劑,導致檢測值偏低。采集后的水樣需盡快檢測,若無法及時檢測,應冷藏保存(0-4℃),且保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防止水樣中的有機物發生降解。 2、試劑的規范管理:便攜式COD測定儀常用的預制試劑(如重鉻酸鉀消解液、催化劑)需嚴格按照儲存要求存放,避免高溫、光照直射,防止試劑失效。使用前檢查試劑的外觀,若發現顏色異常(如重鉻酸鉀溶液由橙紅色變為綠色)或有沉淀,說明試劑已變質,需更換新試劑。取用試劑時,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試劑瓶內壁,可使用專用移液槍或滴管,防止污染試劑。 3、儀器狀態檢查:檢測前檢查儀器的消解加熱模塊是否能正常升溫,溫度是否穩定在設定值(如165℃),若溫度波動過大,需提前校準加熱模塊。同時,清潔檢測光路中的比色皿插槽,用軟布擦拭去除灰塵,確保光路通暢,避免因光線遮擋導致檢測偏差。電池電量不足可能影響儀器穩定性,檢測前需確認電量充足,或連接外接電源,防止檢測過程中因斷電中斷。 二、檢測過程中的操作要點 1、消解環節的控制:水樣與試劑混合后,需充分搖勻,確保試劑與水樣中的有機物充分接觸。放入消解模塊時,要保證試管放置牢固,避免因加熱過程中的輕微震動導致液體灑出。嚴格控制消解時間,按照儀器規定的時長操作(通常為20分鐘),不可擅自縮短或延長——消解時間不足會導致有機物氧化不完全,檢測值偏低;時間過長則可能使部分試劑分解,影響檢測結果。 2、比色操作的細節:消解完成后,需將試管取出冷卻至室溫(約30分鐘),避免高溫導致比色皿變形或影響光信號檢測。比色前,用擦鏡紙擦拭試管外壁,去除水珠和指紋,若試管內壁有氣泡,可輕輕敲擊試管讓氣泡上浮消除,氣泡會散射光線,導致檢測值偏高。將試管放入比色槽時,需對準定位標記,確保每次放置位置一致,減少因光路偏差帶來的誤差。 三、儀器校準與維護 1、定期校準儀器:每周至少進行一次標準曲線校準,使用不同濃度的COD標準溶液(如50mg/L、100mg/L、500mg/L),按照檢測流程測定,繪制標準曲線。若標準曲線的線性相關系數(R2)低于0.999,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并校準,確保曲線的準確性。對于使用頻率較高的儀器,可增加校準次數,尤其在更換新試劑或環境溫度變化較大時,需及時校準。 2、日常維護保養:每次檢測結束后,及時清理消解模塊和比色槽,若有試劑灑出,用濕布擦拭干凈,防止試劑腐蝕儀器。定期檢查儀器的光學部件,如光源和檢測器,若發現光源亮度減弱,需更換同型號燈泡;檢測器表面若有污漬,用無水乙醇擦拭清潔。長期不用時,將儀器存放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取出電池,避免電池漏液損壞儀器內部電路。 四、環境因素的應對措施 1、溫度與濕度控制:便攜式COD測定儀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檢測時,需盡量在陰涼處操作,或使用遮陽傘、風扇降低環境溫度,溫度過高可能導致試劑反應速率異常。若環境濕度較大(相對濕度>85%),可在儀器周圍放置干燥劑,防止儀器內部受潮影響電路和光學系統。 2、避免外界干擾:檢測時遠離強磁場或強光源(如陽光直射、大功率燈具),強磁場可能干擾儀器的電子信號,強光源則會影響比色檢測的光信號接收。同時,操作過程中避免劇烈震動儀器,防止比色皿移位,確保檢測的穩定性。 五、結語 通過以上方法,可顯著提升便攜式COD測定儀的檢測精度,使其在現場檢測中提供更可靠的數據。操作人員需熟悉儀器的性能和操作規范,定期參加技能培訓,積累實操經驗,應對不同水質條件下的檢測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