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油儀的試劑與耗材直接影響檢測精度及操作安全,需通過全流程管理規范(涵蓋采購、儲存、使用及處置)確保其性能穩定,降低實驗風險。管理規范需結合試劑化學特性與耗材使用要求,建立標準化操作體系。 一、試劑采購與儲存 采購時需選擇有資質的供應商,索取試劑質檢報告(含純度、雜質含量等指標),萃取劑(如四氯乙烯)需滿足紅外測油專用標準(透光率≥90%),標準油溶液需標注濃度、有效期及不確定度。儲存需分類分區:萃取劑作為揮發性有機溶劑,需存放于防爆柜,溫度控制在 10-25℃,避免陽光直射;標準油溶液需冷藏(2-8℃)保存,防止揮發失效;顯色劑等輔助試劑需按性質分存(酸性與堿性試劑分開),所有試劑瓶需標注名稱、濃度、配制日期及責任人。儲存區域需配備通風設備,每周檢查試劑密封性,發現泄漏立即轉移至備用容器,廢棄試劑瓶按危廢處理。 二、耗材選用與保管 濾膜(孔徑 0.45μm)需選擇有機相兼容材質(如尼龍或聚四氟乙烯),使用前需檢查是否有破損或污染,批量采購的濾膜需留存樣品,定期抽檢透光率。比色皿需選用石英材質(耐受有機溶劑),每批新購比色皿需校驗配對性(同一波長下吸光度偏差≤0.002AU),使用后單獨存放于專用盒,避免與硬物接觸導致劃痕。進樣針、試管等耗材需一次性使用,包裝破損的耗材禁止使用;重復使用的玻璃器皿需經鉻酸洗液浸泡、純水沖洗后晾干,確保無殘留有機物。耗材儲存需防潮防塵,設置專門貨架,按使用頻率分區擺放,近效期耗材優先使用。 三、使用過程管理 試劑取用需使用專用移液器具,避免交叉污染,傾倒萃取劑時需在通風櫥內進行,取用后立即加蓋密封。標準油溶液需臨用前取出平衡至室溫,避免溫度變化導致體積誤差,單次取用后剩余溶液不得倒回原瓶。濾膜使用時需用鑷子夾持,避免手指接觸濾膜表面,過濾時控制流速(≤5ml/min),防止濾膜破損;比色皿裝樣前需用待測液潤洗 3 次,避免殘留液體稀釋樣品。耗材使用后需分類處理:污染濾膜、一次性試管放入專用危廢袋;沾染有機溶劑的廢液需單獨收集,標記 “含油廢液”,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禁止混入普通廢液。 四、質量控制與記錄 每月對在用試劑進行性能驗證:萃取劑通過空白實驗檢測(吸光度≤0.01AU),超標需更換;標準油溶液通過校準曲線驗證,線性相關系數<0.999 時需重新配制。耗材需定期抽檢:濾膜過濾效率通過濁度對比驗證(過濾前后濁度差≥90%);比色皿定期檢查透光率,有劃痕或污漬及時更換。建立管理臺賬,記錄試劑耗材的采購量、使用量、庫存量及失效日期,每次使用需記錄取用數量、檢測項目及使用者,確保可追溯。對近效期(不足 3 個月)的試劑耗材設置預警,及時申購補充,避免影響檢測進度。 五、應急管理 操作區域需配備應急物資:有機廢液泄漏時用吸附棉覆蓋,再用專用中和劑處理;皮膚接觸萃取劑需立即用肥皂水沖洗,濺入眼睛需用洗眼器沖洗 15 分鐘。定期開展安全培訓,操作人員需熟悉試劑 MSDS(材料安全數據表),掌握泄漏、灼傷等應急處置流程。儲存間需安裝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監測有機溶劑濃度),報警閾值設定為爆炸下限的 25%,超標時自動啟動排風并切斷火源。 通過規范試劑與耗材管理,可保障紅外測油儀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重復性,同時降低化學品安全風險,為實驗順利開展提供基礎保障。管理過程中需定期審核制度執行情況,根據實際問題優化流程,形成持續改進的管理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