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油儀使用前必須進行系統性清潔,這是保障檢測精度的基礎操作。其檢測原理基于油類物質對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征吸收,若光學部件或樣品容器存在污染物殘留,會直接導致光信號衰減或干擾,引發檢測值偏差。清潔并非簡單的表面除塵,而是針對所有可能接觸樣品或參與光路傳輸的部件,通過規范操作消除污染干擾,確保每次檢測都建立在潔凈的基準狀態上。 
一、光學系統核心部件的清潔 樣品池作為直接接觸油樣的部件,使用前需徹底清潔 —— 先用無水乙醇沖洗內壁 3 次,去除殘留油膜,再用去離子水沖洗至無乙醇殘留,最后倒置在潔凈支架上自然晾干。若檢測高濃度樣品后未及時清潔,殘留油分會在樣品池壁形成頑固吸附,即使下次檢測低濃度樣品,也會因背景值升高導致結果偏大。檢測光路中的比色皿架需用蘸有乙醇的無塵布擦拭,去除可能掉落的纖維或灰塵,避免其遮擋光路造成光強損失。透鏡與光柵等精密光學部件,需用專用鏡頭紙輕擦表面,禁止使用液體清潔劑,防止藥劑腐蝕光學鍍膜。 二、樣品前處理器具的清潔 萃取用的分液漏斗、移液管等器具,使用前需經 “鉻酸洗液浸泡 — 自來水沖洗 — 去離子水漂洗” 的流程處理,確保無有機物殘留。若器具曾用于高濃度油樣處理,需延長鉻酸洗液浸泡時間(不少于 2 小時),避免殘留油分進入新樣品體系。容量瓶、燒杯等容器的清潔需達到 “倒置內壁不掛水珠” 的標準,若存在掛壁現象,需重新清洗或更換容器。這些器具的清潔狀態直接影響樣品制備的純度,若存在污染,即使儀器本身潔凈,也會導致檢測結果失真。 三、儀器外部與輔助部件的清潔 樣品室艙門內壁需用干布擦拭,去除可能沉積的灰塵,防止開關艙門時灰塵落入樣品池。操作面板及周圍臺面需每日清潔,避免樣品滴漏后形成的污漬污染器具,清潔時使用中性清潔劑,防止腐蝕性液體損壞儀器外殼。電源線與數據線接口需定期檢查,用干布擦拭觸點,避免油污或潮氣導致接觸不良。雖然這些部件不直接參與檢測,但污染可能通過操作過程間接傳遞至核心部件,影響整體檢測環境。 四、清潔后的狀態驗證 清潔完成后,需進行空白測試 —— 將潔凈樣品池注入純四氯化碳(或指定萃取劑),放入儀器檢測,空白值需≤0.1mg/L,若超過此值,表明存在未清除的污染,需重新清潔。連續測試 3 次空白樣品,相對偏差需≤2%,確保清潔效果穩定。若空白值持續偏高,需檢查清潔流程是否存在疏漏,或器具是否老化(如樣品池出現劃痕導致吸附增強),必要時更換新的樣品池或器具。 五、清潔操作需遵循特定規范 不同部件的清潔工具需專用,樣品池清潔用的燒杯、鑷子需單獨存放,避免與其他實驗器具混用。清潔用的無水乙醇、去離子水需符合分析純標準,且在有效期內使用,防止溶劑本身的雜質引入新污染。清潔過程中需佩戴無粉手套,避免手部油脂污染潔凈部件,操作時輕拿輕放,防止樣品池等易碎部件破損。清潔后的器具需在 2 小時內使用,若放置時間過長,需重新清潔后再用。 六、使用前清潔的頻率 常規檢測(每日≤10 次)可在每次使用前清潔核心部件;高頻檢測(每日>10 次)需在每批次樣品檢測前增加清潔次數;若檢測間隔超過 24 小時,再次使用前必須重新清潔所有接觸部件。對于長期停用(超過 1 周)的儀器,啟用前需執行全面清潔,包括光學系統、樣品室及所有器具,必要時進行校準驗證,確保儀器從潔凈狀態啟動。 紅外測油儀的清潔并非額外負擔,而是檢測流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消除歷史檢測殘留的污染干擾,為每次檢測建立統一的基準線,確保數據的重復性與準確性。規范的清潔操作能降低檢測誤差,減少因結果異常導致的重復實驗,從長遠看反而提升檢測效率。因此,將清潔納入標準化操作流程,是保證紅外測油儀檢測質量的基本要求。
|